“那个圆圆的像在胃里”,我要吃上《我不是药神》同款药了?
事情发生在最近的这次公司年底例行体检。我卡着截止前的两天,踏进了体检中心。这是我两年多以来的首次体检。去年年底的那次,我因为疏忽错过了体检时间。
我原本以为,这次体检最多就是发现一些打工人常见的毛病——甲状腺结节、颈椎曲度变直之类的。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严重问题。
但当医生用超声检查的探头在我腹部来回扫动、迟迟不挪开时,我的心开始不安。

“那个东西看着像是在胃里”
其实在这之前,我的胃已经不舒服有一段时间了。饭后容易嗳气、腹胀,尤其是晚上。我去医院咨询过,当时医生建议我做胃镜检查。但我一想到网上和身边朋友们对胃镜的那些可怕描述,再加上侥幸心理,就拒绝了。医生给我开了胃动力药,让我注意饮食。
回忆慢慢散去,眼前超声医生的表情让我愈发紧张起来。只见医生皱着眉嘀咕:“这里有个圆形的东西,看不清是在肝还是在胃里。”她让我去找另一位医生再看一下。
第二位医生检查后,慎重地告诉我:“那个东西看着像是在胃里。”
“那会是什么?”
“像是间质瘤。”
“间质瘤?”这个陌生的词让我愣住了。

我要吃上《我不是药神》里的药了?
耳边回响着超声医生“尽快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的叮嘱,我慢慢挪出了体检中心。超声检查是我这次体检的最后一个项目。前面查出来的颈椎问题、鼻炎、咽炎,我都有心理准备。我也知道自己的胃可能有点问题,但从未想过会长瘤。
我打开手机搜索“胃间质瘤”,映入眼帘的是“罕见”“靶向药就是《我不是药神》里的药”……我的心脏狂跳不止,人也恍惚了,都不记得那天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
稍后我努力镇静下来,一边安慰自己“超声检查可能不够清楚,进一步检查后也许没那么严重呢”,一边火速约上了一家大型医院消化科第二天的号。
就诊时,我向医生转述了体检时超声医生的原话。消化科的医生给我安排了两天后的普通胃镜检查。我没有选择无痛胃镜,因为无痛胃镜预约的人太多、太慢了,我想第一时间知道结果。

“你才28岁,胃就成这样了”
胃镜检查当天,医院里人头攒动,像个大型菜市场。我的心也慌乱不已。随着我去医院的次数增加,我愈发认同那句“医院比教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祷告”。
胃镜的过程倒没有我想象中痛苦,十多分钟就结束了,但医生的话让我的那点侥幸心理彻底碎灭:“你的胃里确实有个肿块,4cm左右,上面有溃疡,周围深溃疡,胃壁其他地方还有多处浅表性溃疡。”医生一边检查一边说:“你才28岁,胃就成这样了。”
医生还取了病变周围组织做活检,两天后报告出来——“见梭形细胞,不能排除胃间质瘤”。
看过报告,医生的建议很明确:“手术切掉。”我从小就怕手术,又看过太多医疗剧,光是想象自己躺在手术台上就害怕得发抖。可这一次,我没有选择。
经过多方咨询,我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接受手术,并预约了消化外科的专家号。一周后,我就被通知入院。
消化科的病房里,很多病人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我的隔壁床是一位胃癌术后的阿姨,基本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住院的气氛沉重又压抑。
手术日的清晨,护士让我换上病号服,又穿上压力袜以防止术后血栓。11:40,我被推进手术室。医生护士们忙碌穿梭,我全裸着躺上窄小的手术台,双手紧贴身体两侧,身体上盖着一块蓝色的布,空间局促得让我更紧张。
麻醉前,我还在想:“万一我麻醉失败怎么办?万一手术过程中醒来怎么办?”事实证明我想多了。麻醉药一推,我连在哪一秒失去意识的都不知道。

术后等待病例报告,每天为未来脑补无数种可能
再睁眼,依旧是术前见到的那些护士:“醒醒,手术很成功。”
我什么都记不得了,只觉得腹部隐隐作痛。意识回笼,我感到强烈的恐慌,心开始狂跳。旁边的护士让我深呼吸,我太害怕了,死死抓住护士的手不放。
术后第二天,医生来查房,确认我的腹部没有积液,就拔掉了引流管。我也感觉放松了一点,朋友来看我,我甚至能开玩笑了。
术后第五天,我除了伤口疼,生活基本能自理了。病友们都说:“年轻就是好,身体恢复得快。”
但是,我的心还一直悬着,因为还在等待术后的病理报告,报告结果将决定我需不需要用靶向药。虽然医生安慰我说问题不大,但真正看到结果之前,谁都不能确定。
这个过程真的太煎熬了。我每天都在想“如果我的瘤是高危怎么办”“如果需要长期吃靶向药怎么办”,甚至为未来的生活脑补出无数种可能。
终于,病理结果出来了——低危,不需要靶向药。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心里也生出一丝庆幸。因为在病友群里,我看到很多人正在承受靶向药带来的副作用:恶心、呕吐、皮疹、食欲下降……相比之下,我已经足够幸运了。
医生叮嘱我,要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监测术后恢复情况。我也暗下决心,以后要养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且一定要按时体检。

曾经焦虑内耗到大哭失眠的事,在疾病面前微不足道
住院的这几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生病后,一个人的尊严会被慢慢剥夺,甚至连最基本的吃喝拉撒都成了问题。
术后,我插着尿管,翻身要妈妈帮忙才行;排便也成了一项任务——医生和护士都会来关心你:“今天排了吗?”
我以前从没想过,连正常上厕所都会成为一种奢侈。这时让人痛苦的不只是疾病本身,还有那种失去控制感的无助。
经历这场手术,我才真正明白,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那些让我焦虑、内耗到大哭、失眠的事情,在疾病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另一个TA也有类似的经历,请点击这里了解TA的故事和医生点评。
作者:山山
编辑:多多、代天医
题图来源:pixabay

这里是病人,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如果你有得病、看病的体验要分享,或者想讲讲自己经历的健康相关趣事,欢迎投稿至health@guokr.com

本文来自病人(ID:health_guokr),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health@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