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烤匠痛城。
在成都坐地铁时一定会听到“不吃火锅,就吃烤匠”,方言录制的洗脑广告语回荡在每个乘客的耳边,9月去的,12月了都还会在脑中回响;在著名的春熙路和太古里,也一定看到过背着烤匠巨型纸袋的年轻人打堆堆;进入核心商场,烤匠的广告无处不在……
烤匠,这个来自成都的烤鱼,开进北京的第一天,门口就被排队的顾客挤满了。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北京人要攻打烤匠了。最夸张的是,有的顾客从取号到吃上一共排了9小时(一天也就24个小时啊!);还有的人,一瘸一拐忍着痛也要到店吃烤鱼……根据网友们总结的经验,要成功吃上烤匠,工作日大概要排4~6小时,周末在6~8小时左右。不儿,这到底是因为北京人平时被“美食荒漠”折磨的,还是这个烤鱼真的有点东西?作为一个生活在烤匠痛城的四川人,我几乎每天都会在地铁上听到李伯清用四川话说——“不吃火锅,就吃烤匠”(李伯清是当地著名笑星,在四川的地位大概类似于赵本山在东北)。每天在你耳边一遍遍重复这句广告词,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这种病毒式的安利,已经不止一次刷到外地朋友发帖问“不ci火锅,就ci 烤匠”是什么意思?甚至同事问我一会要不要去吃火锅,我的嘴也会下意识回复:“不吃火锅,就吃烤匠”。有明星去四川参加活动或者开演唱会,让大家推荐一个吃的,下面也一定有人起哄“烤匠”。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写得也挺妙的。利用碰瓷火锅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直接把小品牌level拉升,和火锅肩并肩。其实,在我们看来烤匠的味道还可以,但平时很少选择去吃烤匠。一来是成都其它好吃的实在太多了;二来,虽然目前烤匠在成都有51家直营店,但在饭点也需要排队。所以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都尽量不去凑这个热闹,一年里可能就吃那么1、2回。2013年烤匠的第一家门店,就选在了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外著名的美食街区,摆明了想抓住年轻人的胃。在营销策略上,也是不断拥抱着年轻人的需求:请rapper站台,找rapper搞联名,节假日抽奖送猫窝,过生日送巨型纸袋礼包……组合拳招招致命,总有一拳能打在年轻人的心趴上。除了经典的麻辣味,还有翡翠青椒、剁椒、老坛酸菜等,以及泰式青柠酸辣这种流行新口味。另外,在烤匠还可以吃到把把烧、烤猪蹄、烤鸡脚、芝士烤红薯、手打柠檬茶……已经被市场检验过、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小吃甜品和饮料。甚至有人觉得,这些小吃和饮料比烤鱼本身更吸引人。一个四川小伙伴直接说烤匠里她最喜欢的是烤包浆豆腐(撒很多很多折耳根叶子版);另一个说烤匠的花甲她一个人可以吃一盆,不过,最推荐还是店外免费喝的那个水,堪称一绝。烤匠还开发了花椒味冰淇淋,乍听之下很猎奇的口味,勾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好奇心,跃跃欲试。而且,烤匠门店的装修也主打一个暗黑系,也只有年轻人比较能接受在这种“黢麻黑”的环境下吃饭聚餐了。
麻辣烤鱼的雏形,应该是发源于重庆的巫溪烤鱼。现点现杀,用定制的铁架固定好,放在炭火上直火烘烤,烤制好再浇上炒制的浇头和汤料即可。
而大型连锁店的烤鱼,难免会陷入“预制菜”的疑云。毕竟要缩短出餐时间,提高翻台率,“预制”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如果现点现杀现烤,在时间上肯定就拉得比较长了。所以烤匠也一直被大家怀疑用的是冷冻鱼肉。除了烤匠,北京常见的连锁烤鱼品牌还有炉鱼、探鱼、江边城外等。10年以前,江边城外才是北京烤鱼界的顶流。人气高到一条街上可以挨着开出两家门店,并且门口都大排长队。江边城外的烤鱼,相比那种汤汁咕嘟咕嘟的烤鱼来说,汤汁更少,酥脆感更强,更给人一种“烤”的感觉。有些家的烤鱼汤汁是在太多,都让人怀疑不是烤鱼,而是在煮鱼了。不过,现在再去吃江边城外,也总觉得没以前好吃了。不知道是它变了,还是因为我老了……在大城市吃饭,有时候口味并不是第一,最重要的反倒是“效率”。如果想要吃到真正好吃的烤鱼,我想在重庆某个县城找到的概率更大。总之,不会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