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xín思我也妹有口音啊,你们咋zí道我是东北滴?
一个铁岭女孩儿怎么才能说好普通话?铁岭人李雪琴感到非常苦恼。
在《向往的生活》里,她请教何炅,要怎么才能说好普通话?为什么我听不粗自个儿滴东北口音?
这可咋整呢!| 向往的生活截图
不仅李雪琴听不出自己的东北口音,沈阳人汪苏泷也以为自己一直在说普通话:
“我上来口音没这么重啊。”
“你口音还不 zong 呐?你口音不 zong 我 zong 呗?”
“哥,我说实话,我真觉得我说的是普通话。”
汪苏泷和高嘉朗在综艺节目上的这段对话,除了让人再一次感叹东北话带跑全场所有人的支配力量,也让不少观众也发出了和嘉宾一样的疑问:“是不是东北人都以为自己说的是普通话?他们听不出自己有口音吗?”
其实,听不出自己有口音的不只是东北人。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普通话特别标准,但其实一开口就能被老乡精准定位。
广东人有时也不太有寄鸡机明 | 朋友圈截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认不清自己的口音是谁的锅?
从耳朵开始找根源
人们“听”不出自己的口音,是因为耳朵有问题吗?其实是有可能的。
先天听觉辨识能力(auditory discrimination)较低,有可能是区分不了方言的原因。
区分不同声音之间差别的能力和听觉辨识有关,神经学、语言学、音乐等领域都有不少针对听觉辨识的研究。
狭义上的听觉辨识,一般指区别声音强度(音量)、频率(音高)和时长(音长)的能力,比如拥有“绝对音感”、能听音识谱的人就被认为拥有较强的听觉辨识能力。而广义上的听觉辨识也包含识别词汇发音、口音等种种声音的能力。
听觉辨识能力的高低,对发音有着显著影响。听觉辨识能力越强,越容易发准指定音;听觉辨识能力越弱,越难发准指定音。韦普曼听觉辨别测验(Wepman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Test)可以测验一个人的听觉辨识能力,在该测试中,研究人员会播放音高、音长相同且发音相近的一组词,比如 cat-cap,并要求参与者判断两者听起来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一种听觉辨识能力测量表 | Research Gate
国外有不少孩童会在三岁后参与这个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在韦普曼测试中得分低的孩子,不仅难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口音,还常常会遇到发音困难的问题,后续的阅读成绩也往往偏低。
此外,语言习得领域的不少研究认为,人的听觉辨识能力也会被周围的语言环境影响。
一个经典的语言学例子是,日本人幼年时期能区分“r”和“l”,但因为日语中没有卷舌音,很多日本人在长大后就没法再分别发出这两个音,甚至听到时也区分不了。不少日本人会把“rice”念成“lice”,r/l不分也是日式英语常被诟病的一个点。类似的,在法语发音规则中,h 往往是不发音的,母语是法语的人,即使知道英语中的h需要发音,也往往无法读出 h 的音。这种现象被一部分语言学家称为听觉丧失(hearing lose)。
法国人念 hamburger | 电影《粉红豹》片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先天听力障碍,人们应该是能区分普通话和方言口音差别的,只是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听觉辨识能力逐渐退化,并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口语交际。
这种情况下,口音的问题是可以纠正的。一些正音疗法可以提高人们识别并发准音节的能力,很多音乐生经过专业训练和乐理学习后,也可以后天拥有绝对音感。
油管音乐神童 Dylan 的绝对音感实际有乐理支撑 | Rick Beato/YouTube
听了汪苏泷说东北普通话,不少人感叹“汪苏泷唱歌是酱婶儿的,但说话又是酱婶儿的”。也就是说,在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汪苏泷是可以说一口标准普通话的。
脑子骗了耳朵
除了耳朵本身的原因,认知错觉也可能会混淆我们的判断。
下面的这段音频是被电脑处理过的英文句子,听听看,猜猜这句话说的到底是什么?
真正的答案其实是:
听到答案后再试着播放一遍处理过的音频,是不是觉得破碎的音频片段也非常清晰了?这就是大脑欺骗你的方式:在得知原句的内容之后,它开始用已知的信息去解析破碎的句子了!
其实,人脑的听觉处理系统有两个层次: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的处理方式会优先处理信息碎片,一个词一个词地接收信号,最终拼凑成完整的有意义的句子。而更常见的情况下,大脑会采取自上而下的声音处理方式,根据先前的知识对整句话作出预测,这种方法会节省很多时间,效率更高。但因为每个人先前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已知信息也都是独特的,这就会导致每个人接收到的声音有所不同。
不少说普通话的人,听英文歌时会“空耳(听错歌词)”,就是这个原因。
空耳大户 Hooked On A Feeling | 百度知道
在开头综艺的例子中,高嘉朗以为自己的“大碴子味儿”隐藏得很好,但同为东北人汪苏泷还是一下就听到了他“熟悉的味道”。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可能导致人们倾向于听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相似点,而忽略了不同之处。
听不清自己的声音?倒也正常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导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人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别人的声音确实有差别。
偶尔不小心播放了自己的语音消息,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声音很陌生,听起来怪怪的?人听自己说的话时,声音是通过骨头传导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扭曲,和面对面交流中的空气传导或电话中的数字线路传导有很大差别。
其次,人耳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声音需要经过耳道、鼓膜、鼓室、听神经等各种层面的传导。这样说来,别说口音了,你听到自己口音的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和其他人不一样。
对于东北的朋友来说,辨别自己的口音还多了一重困难:东北话和普通话本身确实太像了。
从辽金时期的南北战事,到 19 世纪的“闯关东”,北方民族与汉族互相迁徙,东北话也在和普通话的互相融合中逐步发展。如今,东北话又因为在小品和电视剧中大量出现而被观众熟知。“靠谱”、“唠嗑”、“膈应”到底现在还算东北话,还是已经融入了现代汉语,还真一时半会“掰扯”不清。这就可能使得不少人认为东北话也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从而认为自己的东北话就是普通话了。
参考文献
作者:Vanilla
编辑:翻翻
一个AI
普通话真给我整不会了,啥也不是。
Guokr
最近,诺兰导演的新片《奥本海默》在国内上映,在二战期间,奥本海默领导了曼哈顿计划,研发出用于轰炸广岛和长崎的首批核武器,被誉为“原子弹之父”。除了天才之外,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9月12日(下周二)17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老师做客直播间,来和大家聊聊奥本海默的传奇一生。点按钮,预约本次直播
直播间还将抽出由中信出版社提供的书籍《奥本海默传》,看完电影还能品读原著书籍,赶紧预约直播吧!
想一次看懂《奥本海默》,你必须先理清片中大佬间的人物关系,本AI也已经给大家整理出来了,点下方视频查看,快转给要去看电影的小伙伴吧!
本文来自,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